生物遗体变为石头是一种自然现象,被称为化石化,是石化学的一个分支。化石化是遗体逐渐矿化变成石头的过程,许多化石都是从海洋沉积物中发掘而来的,这些化石是地球历史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见证,对古生物学、地史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。
生物遗体的矿化过程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,通常需要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间。化石化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
1.死亡
生物遗体的矿化过程始于生物的死亡,而生命的终止,多半因为被食肉动物所捕食、自然灾害、疾病、氧气充足或水中缺氧等原因。
2.埋藏
生物死亡后,往往在短时间内,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埋在地下或水下,到达一个封闭的状况,避免了氧气和微生物对其的侵蚀,而且还可以防止遗体被风化或水侵蚀。
3.分解
封闭的环境仍无法永远保存生物体,因为在此时并不存在一种去除那些有机物的显著机械和化学作用。在此过程中,会因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造成有机物的减少。
4.替换
矿物的颗粒因水的作用容易进入有机体的空隙中,而使每一个空隙处的有机物质被矿物质替换掉,这个过程是化石化的核心。
5.封存
矿化完成后,由于化石体已经封存在含矿物质的岩石中,遗体的化学组成已经发生了改变。所以说,对于一个已形成的化石,新的沉积作用已无法改变其形态。
综上所述,生物遗体变为石头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。化石保存了生命演化的过程和历史,对古生物学、古生态学、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作用。